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们之前的学员Leo,他于2019年在我们的协助下拿到了耶鲁大学国际发展经济学项目录取 (Internation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在即将完成学业之际,我们请他分享了他在耶鲁大半年的学习,求职和生活经历。以下内容是Leo同学的原创分享 – 在耶鲁读研究生是什么样的体验 。想了解他申请故事的同学请点击这个链接。
大家好,我是Leo,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分享自己这一年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希望无论你是否开始留学,还是正在经历找工作的过程,又或者是还没想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都能够从我的分享中有一点点收获。
先介绍下我的背景:我本科毕业于悉尼大学,First Class Honours in Economics; 研究生现就读于耶鲁大学Internation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IDE)。我本科有幸拿到了Australasian Agriculture and Resource Economics Society的Undergraduate Award,同时和导师有一篇Development Economics的Working Paper,我觉得这是能被录取的亮点之一。 Yale IDE是一个Yale Economics Department 和Yale Economic Growth Center 联合的一年制STEM项目,也是全美经济学类专业录取最严格的项目之一,平均每年会有5个以内的中国学生就读(每年学生总数会在30个左右)
耶鲁在正式开学前有一场非常隆重的开学典礼,虽然自己之前一直会在YouTube上看耶鲁校长Peter Salovey不同年份的开学演讲,但当真的在现场时,还是感到无比的震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到: “There is so much we do not know. Let us embrace, together, our humility—our willingness to admit what we have yet to discover. After all, if you knew all the answers, you would not need Yale. And if humanity knew all the answers, the world would not need Yale.” 在耶鲁完成了将近2个学期的课程后,我对这段话有了深刻的理解。我所上的几乎所有课,都会强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特别是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教授都会告诉我们这些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所遇到的瓶颈。各种著名的经济学人物在教授的嘴中就仿佛是老友,而这种方式和氛围也使我对发展经济学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
除了教学方式追求对本质的理解和探讨,IDE课程的师资也是我最满意的地方之一。我们的宏观经济教授是在中国经济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Prof. Fabrizio Zilibotti,他有一本非常有趣的书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发展经济学则是由Prof. Michael Boozer主讲,同时有刚从Harvard挖来的Prof. Rohini Pande,以及两位在MIT任职的Yale IDE校友Prof. Tavneet Suri和Prof. Namrata Kala给我们做Guest lecture。最令我激动的是,下周会有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rof. Abhijit Banerjee给我们上课!除了IDE本身的经济学课程外,我们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包括所有的研究生院和本科生学院)自由选课。
在课堂之外,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身边同学的视野和包容性。大部分同学所热爱和关注的,不是Finance,不是Consulting,也不是Tech Companies,而是那些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甚至是中等收入国家的穷人们。他们关心Women Empowerment,Agriculture Adoption, Poverty Alleviation等等,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毕业生都继续攻读PhD,或去NGO,Development Institutions,各种致力于贫困研究的机构(比如J-PAL,EPoD),和世界性组织(World Bank,IMF等)工作。我有许多次都被同学们对世界上弱势国家和群体的关注所打动。上周课上,我有一位同学向教授请求,同时呼吁大家,关注非洲地区的新冠病毒发展,她恳求教授可以联合更多经济学界的力量,帮助那些在非洲地区,在那些没有医疗系统和生活在拥挤的贫民窟的人们。正是这样的氛围,不断地提醒我之前在申请时许下的承诺,‘to amplify my impact and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s on a larger population.’
最后,我想讲一讲我今年的秋招经历。在去耶鲁之前,我的实习经历有4段,但是都非常的分散,包括券商行研、MBB PTA、FinTech Research和FinTech Product。我认为我之前对于实习的想法就是,觉得什么有趣才会去做,想要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的领域,这也使我在秋招开始前都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但是接下来在耶鲁一学期的经历,使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去能够创造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个人效益的企业。整个秋招季,我一共拿到了3个offer(投行M&A,公募基金海外机构销售,和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管培)。虽然秋招开始前的目标是去投行,但是一路走来,发现自己去Private Sector的兴趣并不是很强烈。印象深刻的是,中投的面试官在终面时对我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同时鼓励我就算选择工作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中投公司。一些有关不同行业具体的分享可以参考文末。
其实做一个总结回顾,如果说在申请耶鲁前,我花了很多功夫使自己看起来有‘社会责任感’,关注各种发展经济学领域的话题,目的只是为了能够被录取。但这一年下来,我发现真的热爱上了这些曾经承诺的领域和话题。我在耶鲁的第一学期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投行400问,各种会计、估值建模的知识,以及疯狂地跟踪市场动态。但是每次准备到 “Why investment banking? Why us?” 这类的问题时,我都很难说服自己。所以我觉得在找工作时,一定要想好自己的Motivation在哪里,是否真的热爱想要从事的领域。
最后我在Ray的邀请下,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一下几个主要行业的求职情况。
投行:这里主要指外资投行的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主要有八大投行和若干精品投行,工作地点大多在香港。招聘方式主要是通过暑期实习转正(先在毕业倒数第二年申请Summer Analyst,然后在倒数第一年的暑期做这个实习,有很大概率可以转正,这样就可以在你毕业的那年暑期入职)。投行比较偏好本科生,同时强调多元化背景(比如心理学专业,数学等专业的候选人,以及女生会很有优势)。暑期实习的竞争非常激烈,因为基本所有投行的headcount都是给暑期实习生转正的,没有单独的Graduate Program。部分有Graduate Program的投行的主要招聘对象也是那些已经有过投行暑期实习但是没有拿到Return Offer的同学。准备方式主要是去熟悉投行400问,会计和估值建模的知识,同时练好口语和沟通能力,紧跟市场动态。Ps:其实CFA和CPA对于外资投行的申请没有什么帮助,CFA适合想做资产管理行业的同学,CPA适合想去券商的同学。但是如果你是非金融背景,那考CFA可以证明你对金融行业的热爱,会是加分项。
券商:如果是投行部门,可以参考上面‘投行’的介绍。大部分券商的主要招聘方式是实习留用,也有几家(华泰,中金,中信)有比较完善的校招制度。主要准备方式是多了解CPA和保代的知识。
公募基金:这里我主要介绍机构销售(客户主要为保险,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国家主权基金)。机构销售又分国内机构销售和海外机构销售,主要区别就是服务的对象是国内机构还是海外机构客户(有QFII/RQFII额度的海外机构客户,比如Vanguard, Blackrock, GIC等)。我觉得机构销售适合性格比较外向强势的同学,同时需要懂得较多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知识。个人认为机构销售是一个基金公司里性价比比较高的职位。
咨询:想进管理咨询的同学,一定要在申请前有过相关的实习经历。大部分人会先从Part-time Assistant做起,了解咨询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模式。部分咨询公司会提供暑期实习,表现好的有机会转正。准备方式主要是不断地刷Case,然后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锻炼口语。咨询的出路其实是比较广的,比如公司战略、PE/VC、或者是投行等等。同时,有一些主要做尽职调查的咨询公司,比如BDA,久谦咨询,也是不错的选择。
国企:个人认为国企非常看重学历背景(清北和藤校会有很大优势),对实习经历的要求不高。大部分金融行业国企,比如中投公司和国开行,都会有行测和申论的笔试(类似公务员考试),需要认真准备。同时,国企会很看领导能力和个人的综合软实力,这些会在群面和单面中考察。对于留学生而言,我认识国企最难的就是笔试和面试都是用中文进行,自己需要提前准备并适应。PS:中投网申通过后的在线笔试有连续的5套题,必须全部通过才可以进行下一轮。同时有英文的电话面试,但是之后的申论、群面和单面都是中文进行。